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近期,合作经济司调研组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开展调研,了解到当地以培育种粮家庭农场为抓手,形成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格局,在整建制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主要做法:
一、严格土地流转准入监管,保障家庭农场种粮有地
姜堰区粮食种植以水稻和小麦为主,耕地面积 63。3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 95万亩次,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 43.8万亩,土地流转率 84.6%。为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保障粮食生产,姜堰区2022年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主体资格审查办法(试行)》,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准入监管制度。
实行流转主体资格审查制度。重点审核流入方从事农业经营资格和能力、已流转经营的规模、履约情况、流转用途“农地农用”等。将连续亏损、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违规转包分包、不按时履约、拖欠土地租金等八类行为列入“负面清单”,2年内不得参与土地经营权流转。
实行区镇联合审查制度。单笔流转面积 800亩以内的实行镇村联合审查,800亩以上的实行区级部门联合审查。对于家庭农场,设定粮食种植规模上限。对于自然人流入方,要求 18—65周岁,首次流转土地且无粮食规模种植经验的,流转面积控制在 200亩左右;未流转过土地、从事农业生产1年以上、有一定农机农技的,流转面积控制在 300亩左右。对于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项目的,重点审查经营项目的产业类型、经营内容、项目效益、是否符合粮食生产规划,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的不予受理。
姜堰区通过建立土地流转资格审查机制和项目审核机制,从源头上防止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规避了超大面积经营的风险,确保土地真正流转到种粮家庭农场手里。目前,姜堰区 986个种粮家庭农场经营总面积 30.1 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 68.7%,场均经营面积 305.3亩,种粮家庭农场成为当地粮食生产主力军。
二、引导科技入场,依托家庭农场大面积提升单产
姜堰区利用种粮家庭农场落地“五良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将家庭农场纳入科技兴农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示范基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基地,作为科技计划(农业)等项目申报主体。
把示范试验做在家庭农场粮田上。科研院所直接与种粮家庭农场合作,依托家庭农场建设稻麦多功能区,承载良种繁育、新品种示范、新技术展示、新模式集成、新产品试验等多种功能,全区优质水稻品种种植比重达90%以上。调研的井贤家庭农场种植面积540亩,年试验稻麦新品种 50多种,重点提升稻麦品质、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小麦亩产由 300公斤增加到 500公斤,水稻亩产由 400公斤增加到 700公斤,提单产带来的亩均收益增加 1400元。
依托家庭农场集成推广先进技术。种粮家庭农场负责对粮田划分地块、分工看管,省里的科研院校常年派员入场入地块,形成了技术指导靠科研人员、日常田间管理靠家庭农场的经营样式。家庭农场主姜井贤说,“技术合作过程中,我学习掌握了不少先进种植技术,像无人机使用、水稻育壮秧、不施分蘖肥、侧深施肥、节氮减肥、精确定量高质量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水稻每亩降低化肥用量 20%左右、农药用量 50%以上,用工成本每亩节省至少40元,综合增收每亩在百元以上”。
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需要规模经营主体的引领。姜堰区依托种粮家庭农场提单产,一是保障了大面积落地,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有多大,试验田就有多大;二是实现了人、技、地在微观层面的结合,即时将专家技术转化为家庭农场技术,试验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姜堰区 2022年水稻亩产由 610公斤提高到 631.4公斤,小麦亩产由 371公斤提高到 398.3公斤。
三、以量化评价确定经营权续租,稳定种粮家庭农场持续经营信心
姜堰区二轮承包 2028年到期,种粮家庭农场普遍关心土地经营权续租的问题。为此,姜堰区 2022年出台《家庭农场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以综合评价、量化打分,稳定种粮家庭农场经营信心。
评价对象是全区粮食种植类和以粮食种植为主的种养结合类家庭农场,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价赋分。评价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基础分项(诚信履约、规范管理、高效生产、绿色发展、技能提升)、附加分项(示范等级、品牌创建、人员职称、农机保有)和取消参评资格项(流转费拖欠、弃耕抛荒、诚信缺失、质量安全事故等)。
种粮家庭农场根据得分,分为 A、B、C三个等次,评价结果录入等级信息数据库,全区共享,作为承接土地流转、项目扶持、评先评优的参考依据。A级家庭农场,鼓励直接续租,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到期前1个月,由家庭农场主、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三方协商确定,优先享受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扶持,优先推荐参评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B级家庭农场,鼓励土地经营权流出方优先选择。C级家庭农场,原则上不得参与示范创建、项目扶持,常态化予以督查指导。
家庭农场综合评价管理机制的建立,确立了家庭农场分类管理、择优扶强的导向,起到了合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向种粮家庭农场的作用,姜堰区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续租率由 2019年的9.51%提高到 2022年的 29.3%。
四、成立服务联盟,助力种粮家庭农场节本增效
家庭农场“单打独斗”,在经营过程中还面临多重制约,如附属配套用地需求难满足、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人才匮乏、闯市场抗风险能力低等。为解决单个家庭农场的共性难题,姜堰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根据各区域农业生产布局特点,组建了 18个镇域家庭农场综合服务联盟。服务联盟由村集体领办,多数在民政部门以协会名义登记为社会团体法人,按照章程建立会员—理事—监事的组织机构和运营管理制度。服务联盟采取“基本服务+特色服务”模式,基本服务有粮食烘干、机具存放、农资统配、统一植保、人员培训等,特色服务有粮食临时仓储、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帮助家庭农场稻麦两熟综合成本亩均下降 120元。
调研的小杨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由 4个农民合作社和 32个家庭农场组成,服务面积 5800亩,亩均综合降本增效近 300元。一是统一农机作业,实施机具一体化管理、调度、作业,机械化耕作、收割、烘干成本分别降低 15%、30%和 20%,“耕种插防收”作业费每亩降低 120元。二是统一农资配供,配备农资集中配供中心,集采种肥药,通过竞争性谈判亩均降低采购成本 100元。三是统一绿色技术小循环,服务联盟统一选种,成员实行稻鸭、稻虾、稻蟹立体种养模式,大米单价提高 0.5元/斤,额外增加鸭、虾、蟹等收入每亩 150元,亩均综合增收 450元;指导成员减少施肥量、提高利用率,病虫害统防统治,成员亩均降本 60元。四是统一保险服务,服务联盟与机械驾驶员签订用工协议,购买人身保险,组织农机维修保养、年度检审、办理成员农机保险等。五是统一农民培训,组织开展生产技术及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建立观摩示范基地,形成家庭农场主的田间大课堂。
五、加大政策支持,增强种粮家庭农场发展实力
加大财政信贷支持。泰州市支持家庭农场入选江苏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试点单位,安排财政资金为家庭农场配备智能化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等机械设备,提高了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效率。姜堰区投入 500多万元试点建设总仓容5800立方米的钢板立筒储粮仓,探索向家庭农场节约供地模式。开展“泰惠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引导银保担等 39家单位创新提供惠农金融产品 135个,2021年以来累计签约金融服务项目 1.5万个、提供支农资金 440.7亿元。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担保费财政全额补助,设立农业信贷担保应急转贷资金,帮助家庭农场纾困解难。探索实施农业设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颁发农业设施所有权证 226本,为农业设施授信 2.06亿元,实际发放贷款7520万元。
增强种粮家庭农场主的职业认同。姜堰区创新实施养老补助,制定《家庭农场主养老保险补助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主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建立补助逐年递增机制,设立种粮面积规模附加补助。
种粮家庭农场以其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以其适度规模经营的优势,从事集约化、商品化粮食生产,成为稳面积、增单产的重要力量。推进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工作,整建制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需要用好种粮家庭农场这一组织载体,一手抓培育,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种粮意愿的小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成长为集约、高效的家庭农场;一手促成长,先进适用技术和支持政策向种粮家庭农场聚焦,夯实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微观基础。